题先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

番阳山人春拥门,玉堂学士墨翻盆。
屋前屋后雪千树,枝北枝南月半痕。
寒夜老龙摇玉骨,霜天瘦鹤吊冰魂。
未经调鼎休惆怅,会见留酸到子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寒梅的生动画面,同时暗含文人风骨与家族传承的深意。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出现一位隐居山间的文人(番阳山人)在早春闭门不出,接着镜头切到翰林院的学士们泼墨作画。随后画面拉远,展现被积雪覆盖的梅林,月光下梅枝若隐若现的朦胧美。这里用"雪千树"和"月半痕"的夸张对比,突显了梅林的气势与梅枝的精致。

五六句用神话意象赋予梅花生命:老龙般的梅枝在寒夜颤动,像鹤一样清瘦的梅影在凭吊冰雪中的精魂。这两个比喻既写出梅树苍劲的姿态,又暗含文人坚守节操的象征。

最后两句跳出景物描写,用烹饪比喻道出哲理:现在这棵梅树还没被用作调料(暗指未被朝廷重用)不必遗憾,它酸涩的果实终会留给后代。这里"留酸"二字很妙,既指梅子真实的酸味,又暗示将文人风骨传给子孙的深意。

全诗通过梅花串联起三个层次:眼前实景的壮美、文人精神的象征、家族传承的寄托,在冷峻的冬日图景中藏着温暖的生命力。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