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三首

狂夫老无赖,见逐便忘归。
小酌还成醉,侨居不觉非。
妻孥应念我,风雨未缝衣。
忧患十年足,何时赋式微。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狂放不羁的老人漂泊在外的复杂心境,语言直白却情感深沉。

前四句用自嘲的口吻说:我这个老无赖被放逐后,反倒乐不思蜀。随便喝点小酒就能醉倒,住在异乡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表面看似潇洒,实则暗含苦涩——用"无赖"自称,说明他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小酌成醉"暗示借酒消愁;"不觉非"恰恰反衬出他内心知道这样不对。

五六句突然转折:想到家里的妻儿此刻应该正牵挂着我,风雨天我却连件厚衣服都没有。这里通过家庭温暖与现实凄凉的对比,突然戳破前文的洒脱伪装,露出游子最柔软的软肋。

最后两句是全诗情感的爆发:十年忧患已经受够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漂泊生活?"式微"借用《诗经》中"天黑了该回家"的典故,把那种疲惫思归却不得的酸楚,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全诗妙在层层递进:先装潇洒,再露思念,最后爆发苦闷。就像我们现代人在外打拼,朋友圈晒着美食美景,深夜却想家想到失眠一样真实。诗人用最生活化的醉酒、缝衣这些细节,写出了古今相通的人生况味。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