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尺木楚辞歌图
诗人无媒安问天,画手欲并前人肩。谁云画史胸次狭,有此人物神鬼仙。
潇湘洞庭渺风烟,苍梧北渚云连绵。屈子神游向何处,飘荡恍惚凌风船。
天阊不开吁可怜,鸾凰蛟龙相后先。湘君夫人环佩捐,云之君兮下翩翩。
幽丛山鬼媚余笑,坐使狸豹工攀牵。猿狖悲哀草木泣,雷雨昏绝枫篁颠。
呜呼重华不可作,汤禹祗敬忧其愆。王佐霸功几遭遇,孤臣孽子多迍邅。
不闻谗鼎铸饕餮,共说飨雉私彭篯。女娲炼石补不尽,缺限首在磨兜坚。
搔首问之不得对,无声第写愁诗篇。古来作者俱精专,妙手须附词人传。
略如蝉嫣有苗裔,鬼才贮锦仙青莲。我昔长江浩洄沿,太白楼高矶势偏。
匡庐峨眉接云气,云台日观森钩缠。谁呵四壁吐墨沈,不食七日愁笞鞭。
画成长嗟果绝笔,事过感激难为缘。再游京国今几年,萧斋寄寂来骚笺。
读罢想像得真契,使我坐叹心茫然。昔画何减吴道玄,今图何谢李龙眠。
谁能御气出天地,披发往逐烦忧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神话色彩和悲壮情感的画卷,核心是借屈原的《楚辞》意境,表达对理想破灭、人生坎坷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画中世界:神鬼交织的奇幻舞台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还原了画作内容:湘江洞庭湖上云雾缭绕,屈原的灵魂乘着恍惚的船飘荡。画中有被天门阻挡的鸾凤蛟龙、佩戴环佩的湘水女神、嬉笑的山鬼、哀嚎的猿猴,还有雷雨中的枫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奇幻世界,就像现代奇幻电影里的场景。
二、画外之音:怀才不遇的千年共鸣 诗人通过画作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圣明的君王不再出现("重华不可作"),忠臣总是命运多舛。他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比喻世间永远存在不公,用"谗鼎饕餮"暗指小人当道。这些感慨不仅是替屈原发声,也是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同心声,就像现代人在职场遭遇不公时的愤懑。
三、艺术真谛:诗画合一的永恒追求 最后诗人赞叹画师萧尺木的技艺堪比画圣吴道子,认为真正的好画必须能传达诗意。他回忆自己曾在太白楼看长江、在庐山看云海的经历,说明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都是将现实观察与精神境界完美融合。这就像今天评价一部好电影,既要画面精美,更要思想深刻。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惆怅感——无论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读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都会产生类似的迷茫。画家用笔墨、诗人用文字,都在试图为这种人类共通的"烦忧"寻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