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采制珍贵茶叶的热闹场景,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黄金芽嫩先春发,紫碧团芳出焙来"用颜色和香气勾勒出新茶的珍贵:嫩黄的茶芽在初春就冒出头来,经过烘焙后变成紫碧色的茶团,散发着扑鼻芳香。这里用"黄金"形容茶芽,既写实又显出茶叶的名贵。
后两句"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转入采茶场景的描写。听说采茶人要争抢最佳时节,漫山遍野的采茶人喊声震天,像打雷一样响亮。一个"争"字写出采茶的紧张节奏,"喊山声动"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全诗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从茶树发芽到茶叶制成的完整过程,既有静态的物象描写,又有动态的劳动场景,通过视觉(黄金芽、紫碧团)、嗅觉(芳)、听觉(喊山声)的多重感官描写,让读者全方位感受到春茶采摘的生机勃勃。诗中"惊雷"的夸张比喻,更强化了采茶盛况给人的震撼感。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