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资政殿学士特赠光禄大夫曾公挽辞二首 其二

马援枕前叹,张飞帐下怨(四库本作冤)。
古人有馀泪,今日不堪言。
犬豕方逃格,玙璠忽自焚。
共嗟当宁恨,宁复问乾坤。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对比,表达了对正直之士遭遇不公的悲愤。

前两句用马援、张飞两位历史名将的遭遇作比喻:马援晚年被诬陷,张飞在军帐中被部下杀害,暗示当代也有类似冤屈。三四句说古人受冤尚且令人落泪,而今日的冤屈更是惨痛到无法言说。

五六句用对比手法描写现实:猪狗般的小人正在逃避法律制裁("逃格"指逃脱法网),而美玉般的贤士却突然遭遇灾祸("玙璠"是美玉,比喻贤人)。最后两句感叹:人们都在惋惜明君("当宁"指皇帝)的遗憾,但这样的悲剧发生后,又何必再追问天道公理呢?

全诗用典贴切,对比强烈,在短短八句中既表达了对贤才遭难的痛惜,又暗含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批判,情感沉痛而有力。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具体事件,但通过历史映照现实,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悲愤之情。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