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苦热步至孤山之阴即用东坡腊日游孤山韵

髯仙昔来明圣湖,雪压云气遥山无。
我今酷暑苦兀坐,散步来听林禽呼。
山人几家无妻孥,丁丁斧声兼笑娱。
方知此间可避暑,蜿蜒细径深林纡。
恨不即此营茅庐,我来与山两不孤。
凉风淅淅岩际竹,生意郁郁涧底蒲。
披莎择石坐良久,不觉赤日当西晡。
湖烟堤树晚萧瑟,点缀一幅倪迂图。
此时忽忆日停午,挥汗魂魄犹蘧蘧。
金精烁天浮云逋,书空咄咄愁追摹。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秋时节,诗人因天气闷热难耐,独自到杭州孤山散步避暑的所见所感。

开头用对比手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髯仙)当年冬天游孤山时看到的是白雪覆盖的景色,而此刻诗人却在酷暑中煎熬。他听到山林间鸟鸣和樵夫砍柴说笑的声音,发现这里竟是避暑的好地方——蜿蜒的小路通向幽深的树林,山风吹拂岩竹,溪水滋养着茂盛的蒲草。

诗人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乘凉,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这时湖面升起薄雾,堤岸树木朦胧,像极了一幅水墨画。但突然回想起正午的酷热仍心有余悸——那时烈日灼烧天空,连浮云都逃走了,热得人只能在空中徒劳地挥汗("书空咄咄"形容热得烦躁挥手的动作)。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雪"与"暑"的对比突出季节反差;二是通过樵夫笑声、竹林风声等声音营造山林生机;三是最后突然闪回正午炎热的记忆,形成凉爽与酷热的强烈碰撞,让避暑的惬意感更加鲜明。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