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郡张守四咏 其一 飞蝗避境

涿人誇神奇,往事耳曾习。飞蝗方蔽空,涿境独不入。

匪物为驱除,如避不敢集。么么亦何知,厥柄宜有执。

民曰侯之功,太守谢不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神奇的故事:涿郡(今河北涿州)曾经遭遇蝗灾,漫天飞蝗却唯独不进入涿郡境内。老百姓都夸这是太守张守的功劳,但太守本人却谦虚推辞。

全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通过三个层次展开:

1. 神奇现象(前四句)
用"飞蝗蔽空"的夸张画面,对比"涿境独不入"的异常现象,就像蝗虫大军特意绕道而行。这种超自然现象在当地成为传奇,连诗人小时候就听过这故事。

2. 原因探讨(中间四句)
诗人理性分析:蝗虫不可能被主动驱赶,更像是主动躲避。用"么么"(渺小的虫子)这个词,强调蝗虫本无智慧,背后一定存在某种掌控自然的力量("厥柄"指掌控权柄)。

3. 官民互动(最后两句)
老百姓把功劳归于太守德政感动上天,但太守坚决推辞。这种对比既体现百姓对好官的爱戴,也展现了官员的谦逊品格。

诗歌魅力在于
- 用蝗虫绕道的奇观,侧面赞美官员政绩
- "太守谢不及"五个字就刻画出清廉形象
- 既有神话色彩(蝗虫避让),又有现实温度(官民之情)
- 启发思考:真正的好官不需要刻意宣传,百姓自然会记住

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首诗用蝗虫都不敢冒犯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政绩自在人心"的朴素道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