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邱直长和欧公三游洞韵

维舟下牢关,散策上西岭。
天风吹我裳,恍惚非人境。
丹崖翠壁明空山,呀然洞府葱茏间。
珊瑚为门玉为里,石骨千年凝绿髓。
伏龙奇鬼相回环,窗户玲珑五云起。
风马霓旌去不留,棋休丹灶岩之幽。
流水潺潺山寂寂,时有野鹤飞迎客。
提携琴酒聊一叹,呼取渔樵任争席。
日暮欲归归路迷,襟期浩荡谁当知。
好种桃花便终老,更寻何处武陵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三游洞的奇幻之旅,充满了自然奇观与隐逸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探险游记般的画面感
诗人像导游一样带我们体验旅程:先坐船到"下牢关",下船后散步上山。山风猛烈得仿佛要把衣服吹跑,让人恍惚进入仙境。接着用"丹崖翠壁""珊瑚门玉为里"等鲜艳比喻,把钟乳石洞写成龙宫宝殿,石壁像凝结了千年的绿宝石,还有像伏龙奇鬼的怪石,窗户般的洞口飘着彩云。这些描写比现在的旅游vlog还要生动。

2. 时空交错的奇幻感
诗中藏着两条时间线:眼前是野鹤迎客的实景,想象中却看到神仙驾着风马霓旌(想象成彩虹色的仪仗队)刚刚离开,留下空空的炼丹炉和棋盘。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让普通的山洞变成了连接仙凡两界的时空隧道。

3. 现代人向往的躺平生活
最后六句道出全诗主旨:听着流水声,看着野鹤,喝酒弹琴,和渔民樵夫随便聊天,完全放松到忘记时间。诗人甚至想直接在这里种桃花养老,觉得比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更惬意。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特别能引起当代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打工人的共鸣。

全诗就像用诗句拍摄的旅行纪录片,既有"国家地理"级的自然奇观,又有"向往的生活"式的人文情怀,最后升华成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人用文字带着读者完成了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逃离。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