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刘仲修

我昔东游紫瑶峰,手携仙人九节筇。
天宁讲师好静者,邀坐绝顶看云松。
是时君从槎溪来,石室相逢心眼开。
题诗忽满雪色壁,仙药昼下莲花台。
石桥流水听猿处,绝似天台赤城路。
不见山中王子乔,吹笙自入浮云去。
感君萍蓬无定居,几回寄我云中书。
缄藏怀袖不忍发,愁心炯炯明寒虚。
东南丧乱乘五载,昔者交游竟谁在。
清江碧嶂落日外,修竹啼莺久相待。
往闻亲庭阻归舟,书来可以宽离忧。
官船何日出川口,早晚相迎金凤洲。
凤洲萧条归未得,经年寄食江边宅。
早春舣棹忆曾过,行踏江沙雨中别。
君从二月来南平,我复鼓枻从东征。
城西王郎竹林下,怀我无限沧洲情。
如何相寻不相遇,空使愁心结烟雾。
春风吹尽碧兰花,愁满西轩绿筠树。
昨者临流别远人,忽忆旧游心更亲。
便当买船载歌舞,从尔烂醉江南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基写给朋友刘仲修的一首深情赠诗,用游记般的笔法回忆了两人从相识到分别的友谊,表达了对乱世中友情的珍视和无法相聚的惆怅。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回忆初遇(开头到"吹笙自入浮云去")
诗人回忆当年在紫瑶峰游历时,遇到天宁寺的禅师一起看云松,恰逢刘仲修从槎溪来访。两人在石室相逢一见如故,一起题诗赏景,宛如置身仙境。这里用"王子乔吹笙"的典故,暗示这段友谊如神仙般美好却短暂。

2. 书信往来("感君萍蓬无定居"到"修竹啼莺久相待")
写乱世中两人漂泊不定,只能靠书信维系感情。诗人把朋友的信贴身珍藏,在战乱年代("东南丧乱"指元末动乱)格外珍视这份情谊。"清江碧嶂"等景物描写,流露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3. 错过相聚("往闻亲庭阻归舟"到"愁满西轩绿筠树")
讲述两人多次错过见面的遗憾。朋友坐官船经过时诗人无法迎接,诗人东行时朋友又去了南平。在城西王家的竹林下,朋友还在思念诗人,而春去花落,只能对着绿竹抒发愁绪。

4. 期盼重逢(最后四句)
诗人临别时突然想起往日同游的快乐,冲动地想要买船载着歌女去找朋友,在江南的春光里一醉方休。这个浪漫的结尾,把对友情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云松""莲花台""赤城路"等仙道意象,把友谊写得超凡脱俗
- "萍蓬""愁心炯炯"等比喻生动展现乱世漂泊的无奈
- 通过"春风吹尽碧兰花"与"愁满绿筠树"的对比,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 结尾"买船载歌舞"的狂想,把文人雅士的含蓄思念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情感爆发

全诗就像一封深情的书信,既有山水游记的清新,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最后回归到中国人最看重的"他乡遇故知"的温暖期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