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峗少尹招集同人于洞庭庙避暑午间大雨诗以志喜(时苦旱。)(辛未)

乾风吹人夜不睡,晨兴见日汗流背。
贤哉少公无俗心,载榼招邀江上寺。
寺门开对洞庭湖,疏牖四辟风来徐。
我欲借取洞庭水,一半作雨苏禾枯。
一半化为酒入壶,解衣痛饮烦苛除。
雨来雨来万人跃,雨犹未来声先作。
砉然堕地雷电俱,天影湖光怒相搏。
远村冥冥尽化烟,回头不见临江郭。
欢声雨声两莫分,至是始信天心仁。
先时岂惜一滴水,非旱不显神功神。
须臾雨止江澄碧,天半湿云纷委积。
东湖老龙抱云归,掉尾犹作跳珠白。
主人劝客重举杯,两岸相对青山开。
濯足江头不归去,待取片月淩波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旱逢甘霖的痛快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旱情与期盼(前八句)
开头就像在说大热天实录:热风让人睡不着,大清早太阳就烤得人冒汗。这时候有位体贴的少尹(地方官)邀请大家去湖边庙里避暑。诗人看着洞庭湖,脑洞大开——真想把这湖水一分为二,一半变成雨救庄稼,一半变成酒让大家喝个痛快。这种天真的幻想恰恰反映了人们对雨的渴望。

2. 暴雨降临的震撼(中间十句)
突然笔锋一转,暴雨来了!描写特别有画面感:先是听到远处雷声,接着电闪雷鸣像天和湖在打架。远处的村庄被雨幕遮住,城里建筑都看不见了。这时候欢呼声和雨声混在一起,诗人感慨:平时老天舍不得下一滴雨,原来是要在干旱时显灵啊!这种"先苦后甜"的感悟很接地气。

3. 雨后的惬意(最后六句)
雨过天晴的描写像电影镜头:云朵像老龙拖着尾巴回巢,江面还有雨滴在跳跃。主人招呼大家继续喝酒,两岸青山被洗得发亮。最有趣的是结尾——大家直接在江边洗脚玩水,等着月亮出来照在波浪上。这种赖着不走的淘气劲儿,把雨后人们的喜悦写得活灵活现。

全诗妙在三点:
- 把自然灾害写得充满人情味,官员请客、百姓欢呼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
- 比喻特别生动,湖水变酒、乌云化龙,想象力十足
- 情绪起伏自然,从燥热到狂喜再到悠闲,像跟着经历了一场及时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