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从昌州进入普州途中的所见所感,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两个地方的不同风貌。
前两句写旅途变化:走过昌州连绵不断的山岭后,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平坦的农田。这里的"山开地辟"用得很生动,就像拉开帷幕突然看到新天地。
后两句写两地差异:普州的田里只种麦子不种稻米("元无米"指原本就没有水稻),和物产丰富的昌州相比显得贫瘠可怜。一个"却"字透露出作者的意外和感慨。
全诗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地理变化,通过"山与田"、"麦与米"的对比,不动声色地写出了普州的自然环境相对艰苦。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就像用手机随手拍下沿途风景,却在平凡画面里藏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