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处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有借景抒发的淡淡愁绪。
前四句用"寒光""湿案纸"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深夜孤寂的氛围。月光像水一样浸透栏杆和书桌,连纸张都染上湿气,这种通感手法让月光有了触感。风吹树枝的声音被想象成"一丝愁",这愁绪最终飘落到远方家乡,暗示诗人正在异乡思念故土。
中间四句笔锋一转,写木樨(桂花)香气突然弥漫空中。本该助兴的桂花香,此刻却让戒酒的诗人心绪更加复杂。"厓柴"指简陋山居,说明诗人过着清贫生活。香气与戒酒形成的矛盾,透露出想借酒消愁却不能的无奈。
最后两句通过"僧榻""虫语""江声"的动静交替,展现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把床借给隐士(幽人)的细节,暗示自己连安睡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听着虫鸣江涛声忽高忽低,愁思也随之起伏。
全诗妙在将无形的月光、风声、香气、愁思都写得具体可感,通过视觉(寒光)、触觉(湿)、嗅觉(木樨香)、听觉(虫语)的多重感受,立体呈现出一个失眠者细腻的内心世界。最后以高低起伏的江声作结,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也能听到那拍岸的江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