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寺中老樟一株双干皆大十围其本殆不可量不知何代物也散原老人属同赋之

法相院中长耳僧,早空诸相藏锋棱。一朝永明偶饶舌,结跏俄顷惊肤冰。

应身历劫住山寺,定光一线燃龛灯。我寻春茶数来止,但赏修竹青层层。

忽逢大身仰突兀,老樟分干双龙腾。互如天柱伸两戒,矫若云翼张孤鹏。

神物不敢臆年代,但识倒挂千岁藤。山僧筑阁度长夏,片枝所覆苍云崩。

四时风雨扫落叶,老衲伛偻阶难升。散原老人诧一见,平生奇观嗟未曾。

匡庐五爪震寰宇,对此只落声闻乘。遁世无闷亦有待,发幽奇句精灵凭。

高吟千里起钟阜,伫听夜半霜钟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法相寺中一棵古老的双干樟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描写,展现了古树磅礴的生命力。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寺中"长耳僧"的典故做引子,暗喻古樟树如同得道高僧,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定光一线燃龛灯"的描写,把古树比作不灭的佛灯,突出其永恒感。

中间部分("我寻春茶"至"老衲伛偻阶难升")是全文最精彩处。诗人先用春茶、修竹做铺垫,突然笔锋一转,用"大身仰突兀"引出主角古樟。连续用"双龙腾"、"天柱"、"云翼"三个霸气比喻,把树枝比作撑天的柱子、展翅的大鹏。特别是"神物不敢臆年代"句,说连修行者都猜不透树龄,只见藤蔓倒挂千年,给人强烈的时空震撼。

最后部分通过"散原老人"(陈三立)的视角,将古樟与庐山名松相比,说这棵樟树更让人惊叹。"遁世无闷亦有待"暗示古树虽远离尘世,却仍在等待知音。结尾"霜钟应"的描写,让古树与钟声共鸣,余韵悠长。

全诗妙在把树写活了:树皮像高僧的皱纹,树冠如撑开的翅膀,落叶是抖落的袈裟。诗人不仅写树的外形,更写出它历经风霜的魂魄,让读者感受到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