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歌十绝句 其三

群雄竞起问(一作闻,一作向)前朝(音潮),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写的组诗之一,借古讽今,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战乱时代的感慨和对和平盛世的向往。

前两句"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意思是:各路豪强都在打听前朝(指汉朝)的兴衰往事,而当今圣明的君王(指唐代宗)却能让天下归心。这里"问前朝"暗示人们总爱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无外"则形容现在天下一统的太平景象。

后两句"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形成强烈对比:前句写安史之乱时渔阳(今北京一带)军民对朝廷的怨恨,后句写现在又能听到像舜帝时代那样祥和的音乐。"渔阳"代指安禄山起兵之地,"舜日箫韶"象征太平盛世的礼乐。

全诗通过"战乱vs和平"、"怨恨vs和谐"的鲜明对比,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又表达了对当下和平生活的珍惜。杜甫用"前朝/今朝"、"怨恨/箫韶"这些普通人能理解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变迁中普通人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