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登第日一接故大参瓯东公二十年而遇公伯子思尧君为赋曲池草堂诗又十七年而君之子季舆来谒出新诗一编云将有远游且乞数言之赠感旧怀贤情见乎辞

早识参知公,矫矫一世师。
东序悬钟镛,西清列敦彝。
及乎觏象贤,宛然慨风仪。
奈何同阿閦,一见忽失之。
接汝通家刺,诵汝幼妇辞。
旧感热中肠,新好溢须眉。
别业创湖涘,有无余曲池。
答言九州慕,焉系一壑私。
伊子论交日,是我挫名时。
敢夸大父行,勿言丈人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与一家三代人的深厚情谊,以及时光流逝带来的感慨。

开头四句写作者年轻时就很敬仰"瓯东公"(一位大官),把他当作人生导师。用"钟镛""敦彝"这些贵重礼器作比喻,说这位前辈德高望重。

接下来四句写见到前辈的儿子"思尧君"时的情景。虽然前辈已去世,但看到思尧君的风度气质很像他父亲,让作者既欣慰又伤感。"阿閦"是佛教用语,暗示生死无常。

中间八句写现在见到第三代"季舆"的情形。收到他的名帖,读他写的诗,既勾起旧日回忆,又被年轻人的才华打动。提到他们家建的"曲池草堂",年轻人却说志向在天下,不满足于隐居生活。

最后六句是作者的感慨。说自己当年结识第一代人时,还是个没名气的后生。现在虽然可以夸耀与前辈的交情,但也提醒年轻人不必太在意长辈的名望,要有自己的追求。

全诗通过三代人的交往,展现了:
1. 传统文人间跨越代际的情谊
2. 长辈对晚辈的欣赏与期许
3. 年轻人志在四方的抱负
4. 对光阴易逝的淡淡感伤

语言上善用比喻(礼器喻德行),通过具体场景(接名帖、读新诗)传递情感,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后辈的勉励,读来真挚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