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险峻壮阔的江边晚景图。前两句写景:江边怪石嶙峋像凶猛的野兽,翻滚的江水掀起吓人的浪涛,用"狞""惊"这些字眼让山水都有了野性的生命力。后两句转入人情:天边只剩一缕晚霞,吴地的天空渐渐暗下来,而此时最让人发愁的是,小船怎么也划不上这段湍急的河滩。
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制造张力——前两句的狂暴自然与后两句的人类渺小形成对抗。特别是"正苦"二字,把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无力感写得特别真实。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撑船人,在越来越暗的天色里,与汹涌的江水较劲的焦急模样。这种人与自然对抗的瞬间,通过短短28个字就生动地立在我们眼前。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