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上陵
春风已绿燕山草,征袍又映皇陵道。
昌平郭外一峰斜,天寿山前双柱杳。
青松五里到红门,麒麟辟邪相对蹲。
山内看山山更好,屏风九叠碧嶙峋。
遥见翠微露黄屋,烈祖神孙异陵谷。
松间御道转青蛇,涧上长桥横白玉。
太行西绕下天中,八陵佳气尽成龙。
有时展谒来天子,岁再明禋遣上公。
庙门夕启衣裳设,木铎初传金漏急。
只听松韵堪悽怆,更有泉声助幽咽。
泉声不已漏声催,五色云中仙驭来。
才看帷幄开金殿,又见重门闭玉台。
五台复玉台。
仙驭不徘徊。
灯火千林昼,冠裳两道回。
鸡鸣月落燕山晓,迟尔沙河碧水隈。
昌平郭外一峰斜,天寿山前双柱杳。
青松五里到红门,麒麟辟邪相对蹲。
山内看山山更好,屏风九叠碧嶙峋。
遥见翠微露黄屋,烈祖神孙异陵谷。
松间御道转青蛇,涧上长桥横白玉。
太行西绕下天中,八陵佳气尽成龙。
有时展谒来天子,岁再明禋遣上公。
庙门夕启衣裳设,木铎初传金漏急。
只听松韵堪悽怆,更有泉声助幽咽。
泉声不已漏声催,五色云中仙驭来。
才看帷幄开金殿,又见重门闭玉台。
五台复玉台。
仙驭不徘徊。
灯火千林昼,冠裳两道回。
鸡鸣月落燕山晓,迟尔沙河碧水隈。
现代解析
这首《送人上陵》描绘的是明代北京昌平天寿山皇家陵园的景象,通过送人谒陵的视角,展现了皇家陵寝的庄严与自然风光的壮美。全诗像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既有宏大的空间布局,又有细腻的情感流露。
开篇四句用春风绿草、征袍(官服)点明时节和谒陵主题。"昌平郭外""天寿山前"直接定位到明十三陵所在地,双柱(华表)隐约可见,拉开陵园序幕。
中间十二句像导游般带我们游览:穿过五里松林到达红门(陵园正门),看到石雕麒麟辟邪兽。进山后层层叠叠的青山像屏风,突然望见翠微中露出黄色屋顶(陵殿),暗示先祖与后世子孙跨越时空的对话。松间御道如青蛇蜿蜒,白玉桥跨涧而建,太行山脉像巨龙护卫着陵寝。
"有时展谒"六句转入仪式描写:皇帝亲自祭拜或派重臣代祭。傍晚庙门开启,准备祭服,木铎(祭祀乐器)声与滴漏(计时器)声交织,松涛与泉声更添肃穆,时间在仪式中显得格外庄重。
最后八句将仪式推向高潮:在钟鼓催促中,仿佛看到先帝乘五色祥云归来。刚看清金殿帷幔,转眼宫门又闭,暗示人神相隔。结尾镜头拉远——灯火照亮山林,仪仗队返回,鸡鸣月落时,送行者在沙河边等待,留下悠长余韵。
全诗巧妙融合三大亮点:
1. 空间跳跃:从远山到近门,从地面御道到天上祥云,形成立体景观;
2. 动静结合:静态的石兽松柏与动态的仪仗、泉声形成鲜活对照;
3. 情感张力:表面写隆重仪式,实则通过"悽怆""幽咽"等词暗藏物是人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