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

山前一片闲田地,元来记得在。
叉手叮咛问祖翁,只为契券不分明。
几度卖来还自买,难为牙保人,
为怜松竹引清风。

现代解析

这首《偈颂一百六十首》用生活中的土地买卖比喻人生修行,语言通俗却充满禅机。

诗中的"闲田地"象征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我们虽然天生拥有它("元来记得在"),却像糊涂的地主一样,总想找权威认证("问祖翁"),因为内心不确信("契券不分明")。这种怀疑导致我们不断向外求索——就像反复买卖田地,结果发现要找的东西其实一直在自己手里("几度卖来还自买")。中间人("牙保人")暗指那些试图帮我们"开悟"的外在途径,但真正能带来心灵清凉的("引清风"),其实是回归本心,像松竹般自然生长。

全诗妙在把深奥的禅理化作市井买卖的场景:我们总在追寻某个"证明"或"方法",殊不知真正的解脱之道,就是停止这种无谓的追寻,回归内心的澄明自在。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