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倭夷渐逼潮州海上徵兵甚急感事书怀因寄玄纬四首 其四

青岛频多事,苍生今可哀。使非徐福去,贽岂越裳来。

战色千村暮,潮声万舸回。赠君惟匕首,行见海氛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明朝倭寇侵扰沿海的紧张局势,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前两句"青岛频多事,苍生今可哀"直接点明青岛一带倭患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里用"苍生"代指百姓,显得更加沉重悲悯。

中间四句用历史典故和现实景象形成对比。"徐福"是秦朝方士,传说东渡日本;"越裳"是古代南方小国,曾向周朝进贡。诗人说:要不是徐福把文明带到日本,这些倭寇怎会反过来侵扰我们?既讽刺了忘恩负义,又暗含对侵略者的愤怒。接着描写战火笼罩下的村庄和海上密集的战船,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烽烟四起的惨状。

最后两句最有力。诗人送给朋友一把匕首,这既是实用的防身武器,更象征着抗争精神。"海氛开"三个字寄托着美好愿望:相信终有一天能扫清海上的阴霾。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态度特别打动人。

全诗语言直白但情感浓烈,既有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又有历史纵深感,最后落在积极抗争的信念上,展现了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担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