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濂溪先生祠墓 其三

轲死谁为继,寥寥千载悲。
宁知无极语,始应聚奎期。
南矣道方启,归与乐在兹。
初平还我辈,听语恨非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思和对当下时代的感慨,语言平实但情感深沉。

开头"轲死谁为继"用孟子(轲)的离世引出对圣贤思想传承的担忧——孟子之后谁能继承他的思想?这种失落感延续千年,令人悲伤。"宁知无极语"提到周敦颐(濂溪先生)的"无极"理论,暗示真正的智慧往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被理解。

中间部分"南矣道方启"暗指周敦颐在南方传播理学思想,而"归与乐在兹"则表现作者在拜谒祠堂时感受到的精神共鸣。最后两句"初平还我辈,听语恨非时"最为动人:作者想象如果能和周敦颐同处一个时代该多好,遗憾自己生不逢时,无法当面聆听教诲。

全诗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又流露出对当下思想传承的忧虑。诗人拜谒祠堂时的所见所感,最终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