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动荡与挣扎的海洋图景,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隐喻。
开头两句写巨大的鱼(灵鲕)在深渊中翻腾搏斗,而无数人(万客)为此焦灼不安,暗示某种激烈的冲突或危机牵动人心。"药死已沉埋灶地"可能指人为干预(如投毒)导致生态破坏,而"天荒谁问种桑田"则质问:当环境恶化,谁还会关心农耕生计?反映对自然与人类生存关系的忧虑。
中间两句用潮水、鹈鹕、冷日、野鸽等意象,营造荒凉压抑的氛围——暗潮涌动仿佛在嘲笑人类的徒劳("游鹕语"),寒冷的阳光冷冷注视着疲惫的生灵("孛鸽眠"),暗示某种不可抗拒的衰败趋势。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如果珊瑚(象征美好或希望)能重新生长,诗人愿抛下铁网(象征束缚或暴力),任其自由蔓延于深海。这里表达了对复苏的渴望,以及放弃强制手段、顺应自然的觉悟。
全诗通过海洋意象,隐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我救赎的可能,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留有一线希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