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寺啖荔支二首 其二 (戊寅)

鱼网船船漉(土人伐荔子木浸水以漉鱼网),樵柯岁岁残。
连根移上苑,重马走粗官。
再至双林少(寺中荔子旧有五百株今只百馀),他时一饱难。
山僧会客意,临别更堆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长庆寺吃荔枝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荔枝树的变化,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当地人的生活:渔民们用荔枝木浸泡渔网(这样渔网更结实耐用),樵夫年年砍伐荔枝木当柴烧。这说明荔枝在当地很常见,甚至被当作普通材料使用。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荔枝树被连根挖走运到皇家园林("上苑"),运送时要用很多马匹("重马"),还有粗俗的官员押送。而寺庙里的荔枝树从五百棵减少到一百多棵,以后想吃个痛快都难了。这里通过荔枝树的遭遇,暗讽权贵们掠夺民间资源,也暗示美好事物正在消失。

最后两句写人情温暖:山僧明白客人舍不得走,临别时又端出一大盘荔枝。僧人待客的真诚,与前面官员的粗俗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用荔枝树的故事,既写口腹之欲(想吃荔枝),又写世态炎凉(资源被权贵占有),最后落在人间温情(僧人的体贴)。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家乡特产被大量收购,自己反而吃不到了,但总有热心人愿意分享最后一点美味。诗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朴素人情味的赞美。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