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孝章以壬子冬画梅寄予兄弟今六年矣丁已七月先生之子祖生至京师始见之而先生与先兄考功皆已下世怆然赋诗四首 其四
当年五字写柴桑,又寄孤山世外香。
一幅生绡千载意,也应配食水仙王(辛亥岁先生手写陶诗见寄)。
一幅生绡千载意,也应配食水仙王(辛亥岁先生手写陶诗见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朋友金孝章六年前寄来的梅花画时,触景生情写下的感怀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睹物思人的情感
诗中提到"当年五字写柴桑"和"又寄孤山世外香",说的是朋友当年曾寄来手写的陶渊明诗(柴桑是陶渊明故乡),后来又寄来画着孤山梅花的画。现在重新见到这幅画,但画梅花的人和自己的兄长都已去世,物是人非的悲伤油然而生。
2. 画作的精神价值
"一幅生绡千载意"说的是这幅画在绢布上的梅花,承载着永恒的精神意义。诗人认为这样高洁的梅花画,完全有资格和传说中的"水仙王"(掌管水中仙人的神)放在一起供奉,这是对朋友画艺和人品的高度赞美。
3. 生命的感悟
通过回忆朋友寄画、寄诗的往事,诗人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怀念。画中的梅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间,而生命中的真挚情谊更值得永远珍藏。
全诗用简单的意象(梅花、陶诗、水仙)串联起深厚的感情,没有直接说"我多伤心",但通过"怆然"(悲伤的样子)和"配食水仙王"这样的比喻,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