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书生赶路投宿却遭村妇拒绝的遭遇,语言直白却暗含深意。
前两句写书生大清早梳洗赶路,却因路途遥远没能在天黑前赶到韩京(可能是某个城镇),只好就近找地方借宿。这里能感受到赶路人的疲惫和无奈。
中间四句是冲突核心:书生遇到一位村妇,对方却不通情理,硬把书生赶到外面的亭子过夜。书生忍不住反驳:世上哪有卖房子的(指借宿本是常事)?男人出门在外谁不是这样流动的?这两句既在讲道理,也透露出书生对村妇不近人情的不满。
最后两句最妙:书生反问村妇"你丈夫不也是在外奔波的人吗?他在山里过夜时难道没人收留?"这一问直接戳中要害——将心比心,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反问既带着委屈,又暗含"做人要善良"的劝诫。
全诗通过日常小事,生动展现了古代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的思维差异。书生讲的是"江湖规矩"(出门靠朋友),村妇守的是"家宅规矩"(不接待陌生人)。最后两句的质问尤其精彩,让读者自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些体谅,今天你拒绝别人,明天你的亲人可能也会遭遇同样困境。这种朴素的人生智慧,放在今天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