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书作

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
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
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
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
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
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
《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
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
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
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
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
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
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
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
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
观心胜观书,矹矹坐夜旦。
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
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
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
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
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书房里翻看古书时的思考和感悟,语言直白但充满哲理。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读书的困惑 诗人坐在书房无事可做,随手翻看旧书。他发现书里的内容杂乱繁多("荟蕞"形容杂乱,"泮涣"指分散),读着读着就迷失方向——前面的还没消化,后面的又冒出新内容。虽然书里写了很多道理,但始终抓不住核心,常常没读完就头昏脑涨,只好放下书静一静。

2. 对比不同书籍 他比较了几类书: - 《易经》《尚书》这些经典("辞简义焕")语言简洁道理清晰; - 老子《道德经》("緌书言五千")意味深长值得慢慢品味; - 但诸子百家的著作("百家言")像藤蔓一样纠缠复杂,后人模仿写作就像变戏法,只顾堆砌华丽辞藻("雕刳出葩卉"),像打扮漂亮的女子,却不如实实在在的饭菜养人。

3. 读书的终极目的 诗人认为读书关键要联系实际("合身心"),否则书和现实就像天与地的差距。他甚至想把无用的文字都扔进火炉——因为比起死读书,静心思考("观心")更重要,这能像打磨宝石一样让思想发光,像春云秋月一样自然明朗。

4. 自我激励 最后他豁然开朗:过去的事追不回,未来的不必怕。写这首诗是想告诉朋友们这个道理,虽然可能让年轻人觉得惊讶("童丱"指孩童般的初学者)。

核心启示: - 读书贵精不贵多,要读能启发心灵的好书 - 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简洁有深度的思考 - 知识要能指导生活,否则不如静心自省 - 像春云秋月般自然流露的感悟,才是最好的文章

诗人用书房日常带出深刻哲理,把"读书方法"上升到"人生智慧",对现代人如何筛选信息、深度学习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