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分水行

导淮桐柏会泗沂,东流于海禹所治。
赵宋黄河决而南,淮与泗沂兼并之。
河于中土一大物,况挟众流行恣睢。
尔后六百有馀载,多为世患违津涯。
吴艘越舶亘天来,神京陆挽人驴疲。
伟哉潘生伏下职,建言为国陈良规(济宁同知潘叔正建言开河通漕运)。
宋公举事不漫浪(宋尚书礼),下采群策褒参禆。
是何老人白其姓,厥名曰英超等夷。
铜壶倒影测累黍,玉尺量地穷四维(老人白英建策分水)。
河湾接流二十里,北走千里诚一奇。
我行南旺分水处,此岂地利皆人为。
百川朝宗尽东下,却与西北浮云驰。
君不见汉漕山东百万粟,更历砥柱多险巇。
又不见唐挽江淮道汴洛,浊涛恶浪纷追随。
泗沂实与汶水合,禹迹不湮劳川师。
洪河德水宁有二,细流不择成大陂。
古来万事亦如此,短歌微吟风涟漪。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治理黄河、淮河等水系的故事,以及南旺分水工程的伟大之处。

开头说大禹治水时,淮河、泗水、沂水原本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但宋朝时黄河决堤向南改道,把这几条河的水系都打乱了。黄河本来就很大,加上其他河流的水,六百多年来经常泛滥成灾。

当时从南方运粮食到京城(水运和陆运)都很困难。这时有个叫潘叔正的官员提出开凿运河的建议,还有个叫宋礼的官员认真采纳建议。最厉害的是一个叫白英的老人,他用铜壶测时间、用玉尺量地形,设计出分水方案——在河湾处引水二十里,让水向北流千里之远。

诗人来到南旺分水处感叹:这哪是天然形成的?分明是人力创造的奇迹!其他河流都往东流,唯独这里能让水往西北流。

接着用历史对比:汉代从山东运粮要过危险的砥柱山,唐代从江淮运粮要经过浑浊的汴河。而现在,汶水与泗水、沂水合流,既保留了大禹治水的痕迹,又加入了人工智慧。就像大河不嫌弃小支流,最终才能汇成大湖。

最后升华:自古以来所有大事都是这样(集思广益、积少成多)完成的。整首诗就像在水面激起涟漪的微风,用简短有力的语言道出了这个道理。

核心思想:通过古代水利工程的故事,赞美集体智慧和人工改造自然的伟力,说明集腋成裘的道理。诗人用具体的历史事例和生动的自然比喻,让这个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