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连

捲去绿云桑已少,箔头有丝蚕欲老。
月馀辛苦见成功,作簇不应从草草。
南北习俗久不同,彼此更须论拙巧。
北簇多露置,积叠仍忧风雨至。
南簇俱在屋,施之蚕北良未足。
南北簇法当约中,别搆长厦方能容。
外周层架蒿草平,内备火患通人行。
饲却神桑丝已吐,女洒桃浆男打鼓。
作茧直须三日许,开簇团团不胜数。
我家多蚕方自庆,得法于今还可證,免似向来多簇病。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古代养蚕缫丝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南北养蚕习俗的差异,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务实精神。

前四句写蚕农的辛劳:桑叶快被采光,蚕宝宝即将吐丝结茧。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终于到了收获时刻,这时候做蚕簇(供蚕结茧的架子)可不能马虎。这里用"绿云"比喻桑叶,用"箔头有丝"的细节展现蚕即将结茧的状态。

中间十二句重点对比南北养蚕方法:北方习惯把蚕簇露天放置,但担心风雨破坏;南方都在屋里做簇,但对北方蚕种效果不好。诗人提出折中方案——建个长棚子,外层架好蒿草,里面留出人行通道还要防火。这里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既考虑环境因素,又兼顾蚕的生长需求。

最后七句描写丰收场景:蚕吃了最后的桑叶开始吐丝,女子洒桃汁祈福,男子击鼓助兴。三天后打开蚕簇,圆圆的蚕茧多到数不清。诗人自豪地说自家今年养蚕成功,验证了这个改良方法确实能避免以往蚕簇的毛病。

全诗就像一部古代养蚕纪录片,既有"女洒桃浆男打鼓"的生动画面,又包含实用的农业经验。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露的喜悦——那种通过智慧劳动获得丰收的成就感,至今仍能引起共鸣。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方法,既要传承经验,也要不断创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