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舍人(懋麟)以丁娘子布见赠赋寄(甲寅)
丁娘子,尔何人,织成细布光如银。
舍人笥中刚一疋,赠我为衣禦冬日。
感君恋恋情莫踰,重之不异貂襜䄖。
携归量幅二尺阔,未数星纨与荃葛。
晒却浑如飞瀑悬,看来只讶神云活。
为想鸣梭傍碧窗,掺掺女手定无双。
浣时应值湔裙水,漂处除非濯锦江。
长安城中盛衣马,此物沉思六街寡。
裁作轻衫春更宜,期君再醉天坛下。
天坛三月踏青时,领边短鬓风吹丝。
试寻油壁香车路,追逐红裈锦髻儿。
舍人笥中刚一疋,赠我为衣禦冬日。
感君恋恋情莫踰,重之不异貂襜䄖。
携归量幅二尺阔,未数星纨与荃葛。
晒却浑如飞瀑悬,看来只讶神云活。
为想鸣梭傍碧窗,掺掺女手定无双。
浣时应值湔裙水,漂处除非濯锦江。
长安城中盛衣马,此物沉思六街寡。
裁作轻衫春更宜,期君再醉天坛下。
天坛三月踏青时,领边短鬓风吹丝。
试寻油壁香车路,追逐红裈锦髻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写给友人汪懋麟的一首赠诗。汪懋麟送给董其昌一块丁娘子织的布,董其昌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感激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开头
“丁娘子,尔何人,织成细布光如银。”
诗人首先赞美丁娘子,她的织布技术仿佛有魔法一样,织出了像银子一样闪光的布料。
中间部分
“舍人笥中刚一疋,赠我为衣禦冬日。感君恋恋情莫踰,重之不异貂襜䄖。”
汪懋麟送给诗人的是一匹布,他不仅感激这份礼物,还觉得这份情谊比珍贵的貂皮还要宝贵。“貂襜䄖”指的是貂皮制成的袍子,这里的对比表达了布料的特殊价值。
织布的景致
“携归量幅二尺阔,未数星纨与荃葛。晒却浑如飞瀑悬,看来只讶神云活。”
诗人回家后,量了布的宽度,大约两尺左右。布料铺开就像飞瀑一样,在阳光下闪耀,看起来就像活生生的云彩一样美丽。
想象的情景
“为想鸣梭傍碧窗,掺掺女手定无双。”
诗人想象着织布的情景,织布女子坐在窗边,手中的梭子在织布机上飞快地穿梭,这手艺肯定无人能及。
洗涤的情景
“浣时应值湔裙水,漂处除非濯锦江。”
布料洗涤时,应该是在潺潺流水处清洗,漂洗的时候,也像锦江一样,是洗涤的圣地。
想象中的场景
“长安城中盛衣马,此物沉思六街寡。”
诗人在想象中,长安城里的马儿穿着华丽的衣物,而这种布料却显得格外珍贵,甚至难以见到。
制作成衣服
“裁作轻衫春更宜,期君再醉天坛下。”
诗人想象着将这块布做成轻便的衣服,最适合春天穿着,期待着再次与友人在天坛下共饮。
情景再现
“天坛三月踏青时,领边短鬓风吹丝。”
诗人想象着春天的日子,两人在天坛踏青时,春风拂过诗人鬓边,仿佛细语。
追忆往昔
“试寻油壁香车路,追逐红裈锦髻儿。”
诗人最后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想象着当年的唯美画面,与友人共同骑车,追逐着美丽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友人赠送的布料的珍贵与美丽,并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友谊的珍视与感激。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