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遇集呈陈绅进士因观故人陈则诚博士书至

冠盖相欢冶城下,王壶青系酒如泻。
君是南宫第一流,予乃夷门最卑者。
别来看君毛骨奇,美髯大颡仍赤眉。
丈夫意气有如此,男儿性命那可知。
结交况复同乡里,年少唯君最知己。
相看不忍问同袍,十人几个黄泉里。
生别故园长苦辛,又愁亲老更家贫。
三年古戍乡心远,四壁秋风山鬼邻。
桐边校文近有书,书中还道意何如。
乃知别后相思苦,未必青云交态疏。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冶城偶遇老朋友陈绅进士,同时收到另一位故人陈则诚博士的来信,触发了对往事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重逢的喜悦(前八句)
描写与陈绅在冶城重逢的场景,用"酒如泻"形容畅饮的欢乐。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是"夷门最卑者",而称赞陈绅是"南宫第一流"。特别描写了陈绅的外貌特征(大胡子、宽额头、红眉毛),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展现出一个意气风发的男子汉形象。

2. 对往事的感伤(中间八句)
谈到他们不仅是同乡,年轻时就是知己。但最让人心痛的是,当年一起奋斗的十来个同袍好友,如今已经有好几人离世。"十人几个黄泉里"这句特别打动人心,用直白的数字对比,道出了生命的无常。

3. 生活的艰辛与友情的温暖(最后八句)
描述自己漂泊在外、家境贫寒的困境,用"四壁秋风山鬼邻"这样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他生活的凄凉。但收到陈则诚的来信让他感到温暖,明白虽然大家地位不同("青云"指高位),但真挚的友情并未改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突出情感:富贵与贫贱、生者与死者、分离与重逢
- 生动的人物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
- 直白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如"十人几个黄泉里"这样震撼人心的句子
- 最后在困境中看到友情的温暖,给全诗带来一丝亮色

它告诉我们:人生起伏无常,真挚的友情能超越地位差异,成为困顿中的慰藉。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