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六十四首 其四十五

转觉双鬟有定评,旗亭声价一时倾。
怪他九级慈恩塔,遍检都无李杜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文学评价标准的思考。

前两句用歌女作比喻:歌女梳着双鬟发型(古代少女发式),在酒楼(旗亭)唱歌时赢得满堂喝彩,说明她的艺术水平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这里暗示真正的艺术价值应该由大众评判。

后两句笔锋一转:就像长安著名的慈恩寺塔(唐代文人题诗胜地)有九层高,但在塔里找遍也找不到李白杜甫的名字。这说明官方认定的"高雅场所"反而遗漏了最伟大的诗人。

全诗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好作品应该由人民认可,而不是被官方标准束缚。就像今天网红歌手可能比某些"高雅艺术"更受欢迎,历史上大诗人也曾被主流忽视。作者用对比手法提醒我们:艺术价值不在于场所高低,而在于真实感染力。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