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四日得雨喜叠前韵
雷鞭起龙蛰,电火林欲燔。
急雨随秋来,沛然涤焦原。
出高而施下,天泽殊泉源。
顿令赤埴坟,化作涂泥浑。
物情俄顷变,判若王孙猿⑴。
向来沸蜩螗,阒寂无一存。
鸡犬声逾静,羊牛亦归村。
但见蓑笠翁,倚杖临柴门。
浊酒贳邻曲,农谈慰田园。
檐低剧投蜺,海近疑徙鲲。
汲妇免抱瓮,浴童喜倾盆。
西成即未知,姑以目睫论。
良苗与秕稗,各被沾濡恩。
我亦领新凉,诗笔聊复援。
閒庭有花木,枝叶为翩翻。
急雨随秋来,沛然涤焦原。
出高而施下,天泽殊泉源。
顿令赤埴坟,化作涂泥浑。
物情俄顷变,判若王孙猿⑴。
向来沸蜩螗,阒寂无一存。
鸡犬声逾静,羊牛亦归村。
但见蓑笠翁,倚杖临柴门。
浊酒贳邻曲,农谈慰田园。
檐低剧投蜺,海近疑徙鲲。
汲妇免抱瓮,浴童喜倾盆。
西成即未知,姑以目睫论。
良苗与秕稗,各被沾濡恩。
我亦领新凉,诗笔聊复援。
閒庭有花木,枝叶为翩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雨后乡村的生动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诗人用通俗的语言,将雨后乡村的变化和人们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头,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雷雨来临时的震撼场景:雷声像鞭子一样惊醒沉睡的龙,闪电像火一样照亮树林。这场急雨随着秋天到来,痛快地冲刷着干裂的土地。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就像天上的恩泽滋润万物。原本干硬的红色黏土,瞬间变成了松软的泥浆。
接着,诗人用对比手法展现雨后乡村的变化:原本喧闹的蝉鸣声突然消失,村庄变得异常安静;鸡犬的叫声反而衬托出这份宁静,牛羊也悠闲地回村。一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倚在柴门边,和邻居赊酒畅饮,聊着农事。屋檐低垂,雨水像彩虹一样倾泻;靠近海边的地方,仿佛能看到大鱼游动。妇女们不用再辛苦打水,孩子们开心地用盆泼水玩耍。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虽然秋收结果还未知,但眼前的景象已让人欣慰。无论是好苗子还是杂草,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诗人自己也感受到这份清凉,提笔写下这首诗。庭院里的花木在雨后舒展枝叶,仿佛在翩翩起舞。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秋雨给乡村带来的生机与欢乐。诗人没有刻意追求深奥的道理,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雨后的清新与宁静。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