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丘(得傍字)
山河融结皆奇状,此丘之形谁与创。
一成为敦再为陶,二帝昌时已询访。
至今禹贡名字存,气势仍容菏泽傍。
普天率土此其中,杂遝舟车来四向。
分茅开国南面尊,屡致千金谢齐相。
尔来日月几春冬,兴废相寻人物上。
纷纷万事已尘埃,此丘迤逦初无恙。
平生苦死嗜登临,准拟携筇事疏放。
冷云寒日满荆榛,蕞尔令人重悽怆。
会须东走泰山颠,纵目乾坤更何障。
一成为敦再为陶,二帝昌时已询访。
至今禹贡名字存,气势仍容菏泽傍。
普天率土此其中,杂遝舟车来四向。
分茅开国南面尊,屡致千金谢齐相。
尔来日月几春冬,兴废相寻人物上。
纷纷万事已尘埃,此丘迤逦初无恙。
平生苦死嗜登临,准拟携筇事疏放。
冷云寒日满荆榛,蕞尔令人重悽怆。
会须东走泰山颠,纵目乾坤更何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陶丘"的小山丘,通过它的历史变迁来抒发人生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陶丘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渊源。这座山丘形状独特,相传是上古尧舜时期就存在的古迹,至今仍静静依偎在菏泽旁。诗人用"敦""陶"形容它层层叠叠的造型,暗示这里曾是古代制陶的场所。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写陶丘见证的历史兴衰。这里曾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举行仪式的重要场所,也见证过齐相管仲"千金谢罪"的历史典故。但如今这些辉煌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山丘依旧。
第三部分(后六句)抒发个人感慨。诗人本想登山远眺排遣愁绪,却发现满目荒凉荆棘,反而更添伤感。最后决定要登上更高的泰山,才能看透这世事纷扰。
全诗通过一个小山丘的视角,展现了历史长河中人事变迁与自然永恒的对比。诗人用"尘埃"比喻转瞬即逝的功名利禄,用"无恙"形容亘古不变的山丘,最后以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想要超脱尘世烦扰的愿望。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让读者在寻常景物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