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荔裳观察西川二首 其二

杜陵老诗客,自昔居夔州。
瀼西筑草堂,吟咏空千秋。
相如杨子云,此地多淹留。
君行渡锦江,俛视三峡流。
长啸探遗迹,浣花溪正幽。
好筑二乡亭,高临溪水头。
昔人不可见,宋玉今其俦。
自秉严武节,不似临邛游。
文翁尚雅化,觞咏登高楼。
从此锦江春,古今遥唱酬(荔裳有二乡亭记谓睡乡醉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好友宋荔裳去四川任职时写的,充满了对四川历史文化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期许。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用历史名人串起四川文脉
诗人用"名人打卡地图"的方式介绍四川:杜甫曾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建草堂,司马相如和扬雄(西汉文学家)在此长期生活。现在朋友要去锦江(成都母亲河)、浣花溪(杜甫故居旁)这些文化圣地,就像踩着古代文豪的足迹旅行。

二、对朋友的暖心嘱咐
诗中建议朋友到了成都后:1)在溪边建个"二乡亭"(指醉乡和睡乡,象征闲适生活);2)像古代文豪宋玉一样留下佳作;3)要像严武(唐代治蜀名臣)那样严肃办公,别学司马相如当年在临邛(今邛崃)的闲散生活。最后还贴心地提醒:记得和当地文人(文翁指汉代办学堂的蜀郡太守,这里代指文化人)一起饮酒赋诗。

三、古今对话的浪漫想象
诗人把朋友此行想象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联谊——当朋友在锦江畔吟诗时,就相当于在和杜甫等古人隔空对诗。最有趣的是把朋友比作"宋玉转世",既夸他才华,又暗示他要在四川续写文学传奇。

全诗妙在把地理路线、历史典故、友人嘱托自然融合,就像给即将赴任的朋友准备了一份"四川文化旅行指南",既展现巴蜀大地"处处有故事"的人文底蕴,又饱含"你去了也要成为其中一段佳话"的殷切期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