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模仿陈子龙风格创作的送别诗,借送别戍边将士的场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沉感慨。
前两句用"瑶草不须生"的决绝语气开篇,说江边不需要生长仙草,因为此刻最要紧的是折下麻杆(古代送别习俗)为远行者送行。这里用"疏麻"这种普通植物,暗示送别的沉重现实感。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先写国家宗庙有神灵护佑(九庙威灵),但转眼又陷入风雨飘摇的困境(四愁风雨);史册记载的功绩(青编白简)如星光永恒,可军旗(大纛高牙)却在夕阳中倾斜。这种光明与黑暗的交织,凸显了时局的动荡不安。
最后两句将视野拉到最广阔处:诗人望着苍生百姓在如海的愁色中受苦,而能傲视权贵的,只剩下"三学"(可能指学问、道德等精神力量)。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悲悯,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把个人情感、国家命运和百姓苦难层层递进地串联起来。诗中"白日"与"落照"、"星光"与"海色"等意象的碰撞,既营造出壮阔的画面感,又暗含时代变迁的深意。最后在悲悯中仍保持文人傲骨,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