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大司马袁自如先生遗祠

司马遗忠尚有祠,重来客泪洒荒碑。
长城借得先生在,肯致中原苦乱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拜谒袁可立(字自如)祠堂时的感慨。全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

前两句"司马遗忠尚有祠,重来客泪洒荒碑"是说:袁可立(曾任兵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马)的忠诚至今被人铭记,祠堂依然存在。作者再次来到这里,看着荒凉的墓碑忍不住落泪。这里通过"荒碑"的意象,暗示英雄已被世人遗忘的悲凉。

后两句"长城借得先生在,肯致中原苦乱离"是作者的感叹:如果袁可立这样的英雄还在世(像长城一样守护国家),怎么可能会让中原大地陷入战乱分离的痛苦?这里用"长城"比喻袁可立的才能和重要性,同时用反问句式强化了遗憾之情。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悼念一个历史人物,更是通过追忆英雄,表达了对当下时局的忧虑。作者看似在写过去,实际是在借古讽今,暗示现在正是因为缺少像袁可立这样的栋梁之才,国家才会陷入动荡。这种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感慨的写法,让诗歌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张家玉

(1615—1647)广东东莞人,字元子。崇祯十六年进士。李自成破京师时被执,劝自成收人望。自成败,南归。隆武帝授翰林侍讲,监郑彩军。隆武帝败,回东莞。永历元年,举乡兵攻克东莞城,旋失。永历帝任之为兵部尚书。又结连草泽豪士,集兵数千,转战归善、博罗等地,旋为清重兵所围,力尽投水死。永历帝谥文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