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闱校士得十四韵

数到抡才地,承恩自禁林。
才移经席仗,犹殷属车音。
白首冰衔晚,青春锁院深。
昔游思裋褐,荣路愧华簪。
银烛三条尽,铜壶午夜侵。
苑花应冉冉,闱棘自森森。
帘下经过断,风前语笑沉。
楼明金榜月,台转玉衡参(地邻观象台)。
屡辍中宵梦,回怜儤直心。
香凝新绣网,寒恋旧绫衾。
忝窃繁文字,蹉跎细讨寻。
池边蹲岂凤,书里穴成蟫。
典职堪迟暮,登贤郁滞淫。
不辞钩校切,有暇得微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考官在科举考场中的内心独白,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岁月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开头到"荣路愧华簪"): 老考官回忆自己从皇宫被派来监考,虽然头发已白仍坚守岗位。他想起年轻时穿着粗布衣赶考的日子,如今戴着官帽反而感到惭愧——这种对比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

第二部分("银烛三条尽"到"寒恋旧绫衾"): 生动描写考场环境:蜡烛烧到三更,铜壶滴漏声不断。考场内花木寂静,围栏森严,连说笑都要压低声音。这里用"金榜月""观象台"等意象,暗含对考生前途的期许。老考官半夜惊醒,怀念值班时御寒的旧被褥,这些细节让严肃的考场有了人情味。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考官自嘲像蹲在池边的假凤凰,书虫般啃食典籍。虽然年纪大了,仍认真批阅考卷,在忙碌中偷闲写诗。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体现了传统文人在责任与志趣间的平衡。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对比:考场庄严氛围与考官细腻情感的对比,年轻时求功名与年老时重责任的对比。通过"蜡烛""漏壶""旧被褥"等日常事物,把科举这个宏大主题落到具体可感的层面,让现代读者也能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