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窗前的墨竹为对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竹子的品格和诗人的心境。
前两句写画竹的过程:诗人把毛笔(毛锥)当作小锄头,在纸上“种”出新竹,仿佛把竹林搬到了隐居者的窗前。这里用种竹比喻画竹,显得别致有趣。
中间四句集中描写竹子的特点:竹子虽不能吸引凤凰(象征高贵),却甘愿陪伴读书人驱赶书虫(蠹鱼);它不会随风摇摆(象征坚守节操),月光下疏朗的竹影更显清高。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竹子不慕虚荣、坚守本真的品质。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竹子本身是空心的(虚心),而画中的竹子(墨竹)连形态和声响都是虚拟的,双重“虚”的特性反而成就了它的超脱。诗人借此表达对虚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实物竹、画中竹、竹子象征的精神三者自然融合,通过“虚”字串联,传递出文人雅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读来既能感受到画竹的趣味,又能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胡仲弓
胡仲弓,宋朝诗人。公元一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希圣,清源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二年前后在世。登进士第为会稽令,老母适至,而已是黜。自后浪迹江湖以终。仲弓工诗,著有苇航漫游稿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