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清晨,诗人独坐斋中,被窗外景色触动而写下所见所感。
开篇用"寒露洁秋空"勾勒出清冷的秋晨:露水凝结,天空明净,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映入眼帘。其中一座孤峰突然显得格外高耸,几缕薄云在山间飘荡缠绕,画面既有静态的壮美,又有动态的柔美。
中间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在这偏远之地,连鸟儿都喜爱晨光中的树林。他任由思绪随着幽远的景致飘荡,感受到身心难得的自由。抬头看天,羡慕飞鸟的自由翅膀;低头看路,又感叹自己疲惫的双脚——这种对比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最后诗人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时光流逝让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但归隐的念头始终徘徊心头。他相信如果真能过上闲适生活,定不会辜负这南山的美景。这里的"南山曲"既指实际山景,也暗喻隐逸生活。
全诗通过晨景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倦。文字清新自然,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秋晨的宁静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微波荡漾。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