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古山泻仙源,坤舆凿虚境。
宝势相回环,穴阑清倒影。
群冰人无惊,泛泛华桨并。
山上放歌行,不少有遗景。
谁意注灵波,溉田三万顷(《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词。让我们逐句来分析:

1. “古山泻仙源,坤舆凿虚境。”
这句描绘了西湖所在的山脉历史悠久,仿佛是从仙人的居所流淌出来的水源,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坤舆指的是大地,虚境则暗示这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宁静的地方。

2. “宝势相回环,穴阑清倒影。”
这里继续描绘西湖的美景,周围的地形犹如宝石一般美丽,周围的山峦和景色在湖面上形成倒影,非常清晰。

3. “群冰人无惊,泛泛华桨并。”
这句描绘了人们在湖上划桨的情景。尽管湖面上可能有冰块,但人们并没有感到惊讶,而是平静地享受着划船的乐趣。泛泛华桨并意味着人们悠然自得地划动船桨,欣赏美景。

4. “山上放歌行,不少有遗景。”
这句描绘了人们在山上唱歌的情景,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喜悦。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但仍有许多美景被忽略或未被完全欣赏到。

5. “谁意注灵波,溉田三万顷。”
这句描绘了西湖的水波带来的恩惠。灵波指的是美妙的水波,而“溉田三万顷”则意味着西湖的水被用来灌溉周边大量的农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恩惠的感激和对农业的重视。

总结: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自然的赞美。从山脉、水源、湖面到农田,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生活中有许多美景,但我们仍需要珍惜并探索更多未被发现的美丽。

陈舜俞

(?—1072)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