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杂诗 其三 (庚子稿,清光绪二十六年)

不是花门也自留,中朝全盛有人忧。
当时但笑书生见,非策方今信鹿洲⑴。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澳门杂诗》的第三首,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首先,“不是花门也自留”,这里的“花门”通常指的是繁华的地方或者盛世时的景象。“也自留”意味着即使在繁荣的时代,诗人依然有自己的坚持和保留。可以理解为,尽管环境富裕繁荣,但诗人仍不忘初心,保留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接下来,“中朝全盛有人忧”,这里的“中朝”指的是中国,“全盛”表示国家繁荣昌盛。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诗人却发现有些人感到忧虑。暗示着即使国家在表面上看起来强大繁荣,仍有人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和隐忧。

然后,“当时但笑书生见”,这里的“书生”指的是年轻的读书人或者诗人自己。“但笑”表示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些忧虑只是笑笑,不以为然。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最后,“非策方今信鹿洲”,“策”在这里可以解释为“策略”或“计划”,“鹿洲”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是象征。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到了今天,人们才真正理解和相信某些之前提出的策略和预见,或者说只有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人们才认识到某些事情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总结起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即使在繁荣的时代,诗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对未来的警觉。同时,也批评了当时人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潜在问题的态度。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有远见,不要忽视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