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人生漂泊的无奈与愁绪。
首联"书疏经年阔,乡关其远天"直白地道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了,故乡远在天边。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阻隔,让思念之情更显沉重。
颔联"遥知一桥下,时泊五湖船"是诗人的想象:虽然身在远方,但仿佛能看到家乡那座熟悉的桥下,时常停泊着往来五湖的船只。这里用具体的家乡景物,让思念变得生动可感。
颈联"湘草已堪折,塞鸿何处边"运用了两个经典意象:可以采摘的湘江边的草,和不知飞往何处的塞外大雁。这两个意象既暗示季节变迁,又暗喻自己像大雁一样漂泊无依。
尾联"飘零吾分定,愁煞路三千"是无奈的感叹:漂泊似乎就是我的宿命,但想到前方还有漫长的路途要走,还是忍不住愁绪万千。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家书、小桥、船、湘草、大雁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的乡愁描绘得如在眼前。最后坦然接受命运却又难掩愁绪的矛盾心理,尤其能引起现代游子的共鸣。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思念与漂泊感,反而更打动人心。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