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安住寺周围松林在春风中发出的声音,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感受,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感。
前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写松涛声的壮观:"晴日千竿籁"说阳光下千万根松枝像乐器一样合奏;"春风万鼓鼙"形容春风吹过松林像千万面战鼓齐鸣。这两个画面一动一静,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听觉震撼。
中间四句写声音的丰富层次:"清和兼怨适"说松声时而清亮和谐,时而像含愁带怨;"细大杂高低"描述声音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变化。后两句用人物反应衬托声音的魅力:僧人听着松声在石上安眠,行人驻足溪边聆听,说明这声音能让人心灵宁静。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曾在杭州天竺寺(著名佛教圣地)听到过类似松声,为此特地停下游览的脚步。这里用"游藜"(手杖)代指旅程,暗示松声之美足以让人忘记行程。
全诗妙在把无形的风声写得有形有色,通过比喻(乐器、战鼓)、对比(清怨、大小)和人物反应(僧人、行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松涛交响乐。最后用个人经历作结,既点出松声的普遍感染力,又留下悠然余韵。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