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苏允吉侍御二首 其二
鹿鸣美野草,君子贵赠言。
闻善乐相告,此义古所敦。
若人信名世,乘运佐羲轩。
观风练国体,游艺䆒词源。
求友及薄劣,作赋贲丘园。
感彼诗人语,何以报玙璠。
曰余嗜朴学,自信莫能谖。
举俗不见是,惟君期讨论。
立言非不朽,功德鲜常存。
逐末事终小,得一道斯尊。
外物弃浮云,贵已养灵根。
愿招同怀客,共入无穷门。
闻善乐相告,此义古所敦。
若人信名世,乘运佐羲轩。
观风练国体,游艺䆒词源。
求友及薄劣,作赋贲丘园。
感彼诗人语,何以报玙璠。
曰余嗜朴学,自信莫能谖。
举俗不见是,惟君期讨论。
立言非不朽,功德鲜常存。
逐末事终小,得一道斯尊。
外物弃浮云,贵已养灵根。
愿招同怀客,共入无穷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苏允吉的赠言,核心思想是赞美真诚的友谊和探讨人生的追求。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用"鹿喜欢野草"的自然比喻,引出君子之间互相赠言的可贵。作者认为朋友之间分享善言善行,是自古以来的美好传统。
2. 中间赞美苏允吉的才华和品格,说他像古代贤臣一样辅佐明君,既能体察民情,又精通文学艺术。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才疏学浅,只能用诗文回报朋友的珍贵情谊。
3. 最后转入人生哲理的探讨:
- 作者坦言自己热爱朴实学问,虽然不被世俗认可,但幸有知音可以讨论
- 认为著书立说不是不朽之道,真正的功德在于内在修养
- 劝诫要追求根本大道,不要沉迷细枝末节
- 主张看淡身外之物,修养心性
- 最后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寻永恒真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朴实语言表达深厚友谊,没有华丽辞藻却情真意切
2. 从具体友情升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层次分明
3. 既有对朋友的赞美,也有自我剖白,展现真诚的交流态度
4. 最后的人生感悟至今仍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重视内在修养而非外在成就
诗中"养灵根"的比喻特别生动,把心灵修养比作培育植物根系,强调内在根基的重要性。结尾"无穷门"的意象也很美,象征着对永恒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