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行
长芦倡女大市行,步摇瑟瑟罗裙声。
风鬟疏袅烟蝉轻,冰纨斜障双睇青,向人送笑相目成。
侬家住何里,第一城南古瓦子。
西营军头持门户,不畏州官索钱纸。
槟榔新红蘋婆紫,解橐但有沽酒需,安稳留欢醉忘死。
楼上烛,鸳鸯飞,楼外月,乌鸦啼。
君不见江南荡子无家归,垫砖作枕芦为衣,城门独宿风凄凄。
风鬟疏袅烟蝉轻,冰纨斜障双睇青,向人送笑相目成。
侬家住何里,第一城南古瓦子。
西营军头持门户,不畏州官索钱纸。
槟榔新红蘋婆紫,解橐但有沽酒需,安稳留欢醉忘死。
楼上烛,鸳鸯飞,楼外月,乌鸦啼。
君不见江南荡子无家归,垫砖作枕芦为衣,城门独宿风凄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市井女子的生活片段,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她的风情与无奈。
开篇用"长芦倡女大市行"直接点明主角是个风尘女子,正在热闹的街市行走。她走路时首饰晃动、罗裙沙沙作响的细节,让人仿佛能听到她走路的声音。"风鬟疏袅"形容她松散的发髻像轻烟般摇曳,展现慵懒的美感。她手持白色丝帕半遮面,只露出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对着路人抛媚眼。
中间部分通过对话形式交代她的生活环境:住在城南最热闹的瓦子(娱乐区),有军营的人罩着不怕官府找麻烦。她口袋里只有买酒的钱,宁愿醉生梦死。这里"槟榔新红蘋婆紫"用鲜艳的颜色对比,暗示她生活的浮华与空虚。
最后笔锋一转,用"楼上烛,鸳鸯飞"的温馨画面与"楼外月,乌鸦啼"的凄凉形成强烈对比。结尾突然插入"江南荡子无家归"的流浪汉形象,与前面倡女的生活形成镜像——一个在欢场强颜欢笑,一个在街头无家可归,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倡女的风情,实则暗藏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同情。诗人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生动的市井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到繁华背后的心酸。特别是结尾突然转换视角,把倡女和流浪汉的命运联系起来,暗示他们本质上都是被社会抛弃的人。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