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周鼐高秋玩月图
高台何突兀,环以青梧桐。
遥天涌圆月,烟景开朦胧。
片云扫无迹,庶免滓太空。
谁其快登眺,提携两诗翁。
琴樽亦不设,倚槛惟孤童。
顾此三尺练,飒飒生秋风。
古来貌夜山,妙手推克恭。
卓哉秣陵叟,走笔追前踪。
衙斋挂晴昼,清辉照帘栊。
掉头抛俗韵,置身丘壑中。
幽人不我弃,霞外偕支筇。
遥天涌圆月,烟景开朦胧。
片云扫无迹,庶免滓太空。
谁其快登眺,提携两诗翁。
琴樽亦不设,倚槛惟孤童。
顾此三尺练,飒飒生秋风。
古来貌夜山,妙手推克恭。
卓哉秣陵叟,走笔追前踪。
衙斋挂晴昼,清辉照帘栊。
掉头抛俗韵,置身丘壑中。
幽人不我弃,霞外偕支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赏月的文人雅集图,语言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开头描写高台突兀耸立,周围环绕着青翠的梧桐树。夜空中圆月升起,朦胧的月光让景色显得梦幻迷离。片片云彩消散无踪,天空显得格外澄澈。这里用"涌"字形容月亮升起,非常生动形象。
接着写两位老诗人登高赏月,身边只带着一个小童。他们不设琴酒,只是静静倚栏远眺。月光如三尺白练,秋风吹拂飒飒作响。这里通过简朴的布置,突出了文人雅士淡泊高洁的情怀。
后面提到古代画月夜山景的高手克恭,称赞画这幅画的秣陵老人技艺高超,能追摹古人神韵。画作挂在衙署里,白天也能感受到月光的清辉。最后说画家抛却世俗趣味,将身心寄托在山水之间,与隐士高人一同拄杖云游。
全诗通过描绘月夜、高台、秋风等意象,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意境,赞美了文人雅士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诗中"飒飒生秋风"等句生动传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夜的清凉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