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潘含赤)从地方调回京城的情景,既展现了仕途的荣耀,又暗含对家乡的眷恋。
前两句写离别场景:城南的别墅比河阳(古地名,以风景优美著称)还美,但公务紧急必须赶往京城(建章宫代指朝廷)。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离别的不得已。
三四句用"宵直舍人"(夜间值班的官员)和"秋征游子"(秋天远行的人)两个形象,形成仕途与乡愁的对照:一边是回京任职的荣光(凤阁是皇宫建筑),一边是像张翰思鲈鱼般想念家乡。
五六句通过具体工作场景展现官员价值:轻车(輶轩)载着写满的文书,宫殿里(兰殿)不断颁布诏书。这些细节让抽象的"为官"变得具体可感。
最后两句用"九重"(指皇帝)和"垂裳"(帝王礼服)暗写政治清明的气象,说在这样勤政的君主手下工作,官员们能更容易见到明君风范。这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隐含对朝政的赞美。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种情感:对友人升迁的祝贺、对离别的不舍、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通过"鲈乡"与"凤阁"的对比,把古代知识分子"忠君"与"思乡"的矛盾心理写得含蓄动人。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