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滟滪三冬雪,潇湘五月波。
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
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
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暴涨时的壮观景象和当地百姓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江水的汹涌澎湃:冬天的滟滪堆像积雪般白浪翻滚,五月的潇湘江水势浩大。湍急的水流仿佛要把大地翻转,滔天巨浪几乎要触及云端。这些夸张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洪水滔天的骇人场景。

后四句转向描写人们的反应:县官在江边举行祭祀仪式,当地百姓(巴人)却下水唱歌。这里形成鲜明对比,官员的严肃祭祀和百姓的从容歌唱形成反差。最后两句点出深层含义:在太平年代没有像孟珙(南宋抗蒙名将)这样的英雄人物,老百姓的苦难无人过问,只能空自叹息。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狂暴力量,隐喻社会现实的无奈。百姓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底层人民在太平盛世依然存在的隐忧。诗人用洪水比喻社会问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呼唤。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