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侍御洞庭金鲤图歌
洞庭之潴八百里,摇星簸日无时已。
蛟妖蜃怪族各殊,琐碎讵敢窥神鲤。
曲陵屃屃巨背高,大帜炜炜朱鬐骚。
金鳞六六足百劫,珍目两两横波涛。
负舟一听轩辕乐,再驾湘妃返南国。
还从汨水葬灵均,自是悠然无底壑。
此物神奇亦相世,得符麟凤称嘉瑞。
楼船绣斧撼天来,瞥见乃在春湖澨。
丹青鱍鱍光芒动,画工那许知神用。
满堂宾客但咄嗟,衰予感旧堪长恸。
伊昔毅皇岁丁卯,秋旦拿舟发江表。
正书玄龙矫矫飞,壮观自诧平生少。
光阴流转如振埃,谛视赤鲤□龙材。
龙材龙材,慎尔变化谁能猜,江南无处无风雷。
蛟妖蜃怪族各殊,琐碎讵敢窥神鲤。
曲陵屃屃巨背高,大帜炜炜朱鬐骚。
金鳞六六足百劫,珍目两两横波涛。
负舟一听轩辕乐,再驾湘妃返南国。
还从汨水葬灵均,自是悠然无底壑。
此物神奇亦相世,得符麟凤称嘉瑞。
楼船绣斧撼天来,瞥见乃在春湖澨。
丹青鱍鱍光芒动,画工那许知神用。
满堂宾客但咄嗟,衰予感旧堪长恸。
伊昔毅皇岁丁卯,秋旦拿舟发江表。
正书玄龙矫矫飞,壮观自诧平生少。
光阴流转如振埃,谛视赤鲤□龙材。
龙材龙材,慎尔变化谁能猜,江南无处无风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洞庭湖金鲤图的壮丽景象,并借鲤鱼的神奇传说抒发人生感慨。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自是悠然无底壑")用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金鲤的神奇。诗人说八百里洞庭湖波涛汹涌,蛟龙水怪都不敢靠近这条金鲤。它背如曲陵般高耸,红色鱼鳍像旗帜飘扬,金鳞能经历百劫不坏,双眼能横穿波涛。接着用三个神话典故:曾为黄帝负舟奏乐、载湘妃南归、护送屈原沉江,说明这条金鲤是穿越千古的神物。
第二部分("此物神奇亦相世"到"衰予感旧堪长恸")转到现实画面。诗人说这样的神鲤本该和麒麟凤凰一样象征祥瑞,如今却出现在春湖边的画作中。画中金鲤鳞片闪闪发光,但画工怎能懂得它真正的神性?满堂宾客只能惊叹,而诗人却因回忆往事感到悲痛。
第三部分(最后七句)是诗人的感慨。他回忆当年在江上乘船时,亲眼见过类似神龙的奇观,但光阴飞逝如尘土。现在凝视画中赤鲤,发现它竟有化龙的潜质。最后反复叮嘱"龙材"要谨慎变化,因为江南处处暗藏风雷,暗示人生变幻无常、危机四伏。
全诗通过神鲤化龙的意象,将神话传说、绘画艺术和人生感悟巧妙结合。表面写鱼,实则写人——既有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险恶的警惕。最精彩的是结尾处,把鲤鱼即将化龙的瞬间定格,又突然提醒它"江南无处无风雷",让神奇传说突然落地到现实处境,形成巨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