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表达对来访高僧的敬仰和赞美。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高僧来入社,开府出登坛。”
这句诗描述了高僧的到来和他在寺庙中的崇高地位。“入社”意味着高僧加入了某个团体或寺庙,“开府出登坛”则表现了他的身份高贵和受人尊敬。在古代中国,佛教僧侣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通常被视为智慧和道德的典范。
2. “韵斗千岩险,唫求一字安。”
这里使用了较为深奥的词汇和意象。“韵斗”可能指的是诗词的韵律和战斗一样激烈,显示出诗人创作时的激情和投入。“千岩险”则形容诗词的意境深远,像千峰万壑一样险峻。“唫”是吟咏的意思,“一字安”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创作中追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和安全。
3. “足增行子重,敢竭故交欢。”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敬仰和感激。他说高僧的到来让他的行程更加有意义和重量,同时也敢于毫无保留地表达与朋友的欢乐和深厚的友情。这里的“敢”字,体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尊敬和亲近感。
4. “江渚禽鱼便,新篇寄不难。”
最后两句描绘了江边景色和诗人的创作心情。“江渚禽鱼便”可以理解为江边的小鸟和鱼儿都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暗示着诗人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新篇寄不难”则表达了诗人灵感涌现,创作新诗词并不困难。这也可以看作是对高僧来访的庆贺,以及对友情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的到访和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友情的独特理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