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封台在日观峰西薄暮投宿夜登峰顶观日出归后题诗伏虎门壁
清晨盼天门,得上已昏黑。
古殿闭虚皇,神镫黯无色。
斋心丙夜目不窥,倏惊窗纸红离离。
空中似闻海波溢,耳畔如有天鸡啼。
瞷然走向幡竿石,东望立同椔木直。
不知咸池去此路几千,但觉海水群飞入胸臆。
初时色漭泱,有若新磨铜。
须臾势隆起,一线缘长虹。
咄哉长虹曷由起复止,南亘鱼头北鱼尾。
拂天谁奋羲和鞭,敲折玻璃万条紫。
散成朵朵金芙蓉,贴向沧波吹不起。
少焉风动蓬山根,播荡溟渤如翻盆。
就中团出火一轮,计里远以三千论。
左敲南离,右𠿒北戒。
大象焉藏,太空焉系。
何龙烛而明,何麟斗而晦。
胡弃策而莫追,胡挥戈而遽退。
安能御六辨,指阳门,郅縓盖,曳绯。
足踏绀鸦背,飞上榑桑颠。
远引木公袂,高拍青童肩。
亲从黄道诉真宰,一证古今扣槃扪籥之谰言。
狂歌未了冲飙起,倏见云来若鹏徙。
两翼飞遮万里光,一时贲育咸披靡。
东牟道士刘孟容,自言卅载居山中。
曾经五度见黾采,皆与此夕神光同。
鼍矶忽报更筹浅,观壮如斯志应满。
归来奋笔写龙蛇,惟见两眼金光不停闪。
古殿闭虚皇,神镫黯无色。
斋心丙夜目不窥,倏惊窗纸红离离。
空中似闻海波溢,耳畔如有天鸡啼。
瞷然走向幡竿石,东望立同椔木直。
不知咸池去此路几千,但觉海水群飞入胸臆。
初时色漭泱,有若新磨铜。
须臾势隆起,一线缘长虹。
咄哉长虹曷由起复止,南亘鱼头北鱼尾。
拂天谁奋羲和鞭,敲折玻璃万条紫。
散成朵朵金芙蓉,贴向沧波吹不起。
少焉风动蓬山根,播荡溟渤如翻盆。
就中团出火一轮,计里远以三千论。
左敲南离,右𠿒北戒。
大象焉藏,太空焉系。
何龙烛而明,何麟斗而晦。
胡弃策而莫追,胡挥戈而遽退。
安能御六辨,指阳门,郅縓盖,曳绯。
足踏绀鸦背,飞上榑桑颠。
远引木公袂,高拍青童肩。
亲从黄道诉真宰,一证古今扣槃扪籥之谰言。
狂歌未了冲飙起,倏见云来若鹏徙。
两翼飞遮万里光,一时贲育咸披靡。
东牟道士刘孟容,自言卅载居山中。
曾经五度见黾采,皆与此夕神光同。
鼍矶忽报更筹浅,观壮如斯志应满。
归来奋笔写龙蛇,惟见两眼金光不停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泰山观日出的奇幻体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贴向沧渤吹不起")写登山过程。作者清晨出发,傍晚才到山顶,夜间在古寺休息时突然被窗外的红光惊醒。这里用"海波溢""天鸡啼"的听觉描写,暗示日出前的神秘氛围。随后描写日出景象:先像新磨的铜镜泛红光,接着出现彩虹般的光带,最终化作金色芙蓉般的云霞。
第二部分("少焉风动"到"胡挥戈而遽退")集中写太阳升起时的壮丽奇观。用"翻盆"形容云海翻腾,太阳如"火轮"跃出。随后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太阳左照南方,右映北方,质问宇宙运行的奥秘——为何有昼夜更替?为何太阳匆匆西沉?这里用"龙烛""麟斗"等神话意象,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第三部分("安能御六辨"到"之谰言")是诗人的浪漫幻想。他想驾驭太阳车,飞上神树顶端,拉着神仙衣袖质问天道真相,戳破世人"盲人摸象"般的片面认知。这反映了作者追求真理的渴望。
第四部分(最后到结尾)回到现实。山中道士说见过五次类似奇景,但诗人仍激动不已,回住处挥笔题诗时,眼中还闪着金光余晖。这个结尾巧妙呼应开篇,形成完整闭环。
全诗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实写登山过程,虚写神话想象;既有"窗纸红离离"的细腻观察,又有"海水群飞入胸臆"的夸张感受。诗人用"新磨铜""金芙蓉"等新颖比喻,将常见日出写出新意境,最后"两眼金光"的细节更强化了震撼余韵。